扬山水魂魄 造云鹤家乡
贾德江
他平静地坐在我的面前,英俊的面容,睿智的目光,透着江南男儿的温厚与多思。
展开他的画作,迎面扑来一股浓郁的墨香。在胸有成竹中,他的山水画显得充实而自信,丰厚而趋于成熟;用笔缜密劲健,用墨率意用心,意象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因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而独具匠心,既融入了相关之思,又展现了清亮的人生境致。几十幅作品中,有尺幅巨大的鼎力之作,也有咫尺斗方的轻松小品,突出的都是充满画家灵性、气质与修养的新境界,其审美倾向是以获得蓬勃的生机和淋漓酣畅的意趣为主导的。这里,技法不是一个主要问题,重要的是画家爱自然、爱生命的理想对客体和主体约束的解除,共同形成审美的两翼,用以展示自然本质之美,传达作品意象的神韵。
他就是杨云鹤,近年来在山水画坛崛起的一个令人瞩目的青年画家。他出生在南方的一个梨园之家,16岁时就曾登台与父辈同台共演,崭露出戏剧艺术的天赋。可他偏偏痴迷于绘画,尤对水墨丹青有着密不可分的感情依恋,青山绿水是他的画中之魂。他受过中等、高等美术院校的正规训练,打下了素描、造型、色彩的坚实基础,可他为了圆他的山水之梦,他又负笈北上,走上了艰苦的求学之路。
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之后,他觉得自己是先进教学体系的受益者,所得到的教益不止于“技”,更根本的是“道”,是“道”对于“技”的引领和贯穿,也是“技”对于“道”的体现与昭示。画道、画技于艺术整体上乃综合熔铸为艺术心灵与魂魄。
在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学习的体会,是坚信“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李可染语),是画家的天职和终身作业。而师从王明明先生的最大收获,是让他懂得如何以传统的笔墨表现自然山川的物态、物情、物性,并在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寻找新的语言加以表现,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短短的10年时间,杨云鹤走完了一个艺术家终生难以走完的艺术道路。他一方面从传统山水的根系中汲取营养,由临读古画入手,走进古人,走进传统,走进真正意义的绘画。当他从范宽的“雪景寒林”,巨然的“万壑松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倪瓒的“雨后空林”、石涛的“万点恶墨”和黄宾虹的“浑厚华兹”一一走过之后,他深深地懂得山水画必须以自然为师。谁以自然为师,谁就可能有出路,这是千百年来的中国山水画史告诉我们的真理。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对艺术家来说,走的人多了,便更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了。与其他知识领域比较,在艺术领域中的独辟蹊径,尤为艰难。
为了寻找属于自己情有独钟的一方水土,一方天地,他牢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坚持不辍,经年独行于南北山川之间。然而,细细品读他的作品,可以发现杨云鹤的山水在尊重师造化的传统宗旨中,不是对物像的写生和模拟,却是强调自我的介入,以主观精神把握对象,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山川树石、云气烟岚的整体意象及气势。他吸收了传统的高古清峻,以气韵为主旨,格调平淡幽深,水墨苍郁,烟云风光,溢于画面。画家于笔墨间抒放胸臆,重山复水,师法天章,自成一格。
这正是杨云鹤写意山水的独特风骨,不仅表现为作品外部的乡土色彩,也不仅表现为艺术表现的浪漫风韵,更是一种山水情怀的独特表达。山多为秀润苍郁的清灵之体,水多为清澈明透的涓涓之流,云多为浮动飘逸的游走之形。这样的山水画是有感而发的,它缘于生命的感悟,笔墨、语言、形式、符号、意义也都随之进行增减,显出一种贴切而不矫情的气息。为的是使作品高于现实、超越现实,进而达到空灵之境,使清灵之气、绵绵诗意在山水符号间流转变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都包孕着空灵之意,实则是神韵的深化。这当中既有虚拟性,也兼藏着表现与假定的审美设计。
杨云鹤的山水画作品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制作用心、造型严谨,重气势、重笔力、重开合、重功夫的境界开阔之作。如《层岩隐松图》、《容岚川色》、《溪山雅集图》、《高壑起云》、《风泉清听》、《千峰雪霁图》、《静舍流云》、《叔明草堂图》、《燕山秋歌》、《川底山巨图》、《长城又过秋风》、《翠岚山居图》等,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景造境,把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苍莽景色,以点线的塑造与表现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示在画面中。其中,山石落笔劲挺硬韧,笔触健而有力,中锋用笔流畅凝重,精细刚柔兼施并用,用墨则浓淡相间、苍润相济,多呈清新华滋效果。这类作品显然可以发现,画家是在向自我挑战,努力提升自己驾驭高难度语言之能力的尝试。
另一类作品是那些轻松、随意的空灵之作。这批尺幅不大的山水作品多为对景写生的性情之作,松动而空灵、自由而飘逸,笔简意赅,疏密有致,极率意真切,信笔挥洒,收放自如,见出了画家的心性与审美取向。如《帏梦春思》、《水落蒹葭》、《枯心独意》、《清凉幽居》、《千岩绮照》、《桂子人闲》、《静水无居》、《水流花开》、《石泉秋意》等,可以说,此类作品在技法上,画家并不追求新奇,而在于山水意境的写意性表达。画家在主观上仍然立足于水墨自身美感的发挥与拓展,力图在作品中运用水墨的渲淡、点线的生动结合、墨色的丰富多变表现主体的虚与实、神韵与理气。
这两个方面的合成,构成了杨云鹤山水画的总体风貌。他的笔墨,出于性情和本色;他的形式,源于情感的流露;他的气息,朴拙而单纯,他的境界;玄远而幽深,这一切不仅是激情与审美取向的传递,还是一种智慧心态的表达。
当然,深受楚文化陶冶的杨云鹤,生命中有着难以割舍的山水之情,即一种积淀的文化意识,炽热的幻想情绪,对造化永恒感与神秘感的把握。巨大的艺术创造传统,它的独特价值不断被表现主义流风余韵所照亮。杨云鹤自觉地吮吸着这一传统的乳汁,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画面上营造那种兼南北山水之优长的山水景观。这些作品力图挣脱具体地貌的存在及有限空间范围,扩大作品的覆盖面。尽管这些作品里的笔墨设色浓淡不一,开掘程度有深有浅,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较为自如与带着生涩痕迹的区别,但是其共有的整体气势却显示出楚文化浪漫情绪的复活与狂放不羁的艺术想像力的释放,一种新文化背景下的自然再现。
作为苦学派的杨云鹤,走着自己的艺术之路,其勤奋笔耕的精神与孜孜不倦的求索是令人感动的。走苦学派之路,意味着杨云鹤将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精力,这是一条不归之路,杨云鹤将长期跋涉在这条无始无终的旅途之中。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意义更为重要。他要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精神视野得到提高,身心受到磨炼,传统得到光大,笔墨得以升华,主体精神与性情灵感得以相融而致画境与诗情浑然一体,使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相融相契。
杨云鹤的艺术之旅还很漫长,但希望在前,曙光在前。
2007年4月8日夜于北京王府公寓
|